选择普法,无怨无悔!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法加创始人黄振中接受《法治周末报》专访

作者:文 | 法治周末记者 孟伟 责任编辑 | 高原    时间:2021-09-07 14:05:56



“我是从一个小村子走出来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村子里的戴帽小学读完,上高中的时候是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县城重点中学,那时认为能考上大学,有份工作就很满足了,一路走到今天,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早就超出当年的期望值了。”在会议室里,黄振中右手推了推眼镜,左手抚摸着茶杯,讲述着他的经历。


一副简单的无框眼镜,梳得一丝不苟的头发,讲话缓慢而有力……这是大多数人见到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的第一印象。57岁的黄振中生于河南省汝州市,是一个省直管的县级市。1985年洛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后回到高中母校教书,两年后又经过县市省三级遴选考试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深造英语,开始自学法律,两年后毕业报考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研究生,面试通过后因为调档问题未能如愿,一年后顺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工作4年后又成功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博士,2000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36年的学业、职业生涯中,黄振中做过中学教师、企业法务、专职律师、大学教授,在西藏自治区检察院挂职过副检察长、党组成员、检委会委员等多个职务。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他把重心转向了普法宣传工作,并投资成立了自己的法律科技公司。现为法和董事长,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法加创始人,法律职场资讯平台法职网创始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俺是个闲不住的人。”


黄振中经常讲,“人是活动的、变化的,要在变化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目标。”他的职业生涯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从中学老师到法学教授


1985年,黄振中从洛阳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回到母校高中教书。在中学教书,曾是他高中时代的梦想和向往,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深造学习给他打开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怀疑这是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工作和生活,在一番思考后,黄振中选择了在学好英语专业的同时自学刑法,备考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考研彻底改变了黄振中接下来的人生轨迹,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法律行业。


1993年,黄振中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毕业,没有再踏足教育行业,他想尝试更新鲜、更有挑战的职业,应聘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做法务,是当时唯一的一个专职法律岗位,全国第二个五年普法规划正如火如荼。


在当年,法学硕士是稀缺人才,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他毕业后没有进国家机关而直接进了企业工作?


对于这个问题,黄振中笑称是自己是向现实低了头。


“当时的选择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银行等,但是这些单位都没有办法解决自己最大的民生——房子问题”,黄振中说,“到人民大学读书前已经成家,毕业了一家人必须要有个住的地方,当时中石化可以提供独立的住房,实际上就是两室一厅里的一个独立房间。人生除了考虑实现个人理想外,还得考虑现实问题啊。”因此,他毅然选择了中石化,一干就是8年,期间被提拔为法律处(企业改革处)副处长,被评聘为高级经济师,自己还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企业法律顾问证和国际商务师。


在中石化工作期间,中石化一位领导的一句话一直记在黄振中的心里,“刑法在企业里好像没什么大用。”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振中说:“这就好像是在对我说,‘你没有大用’”。


当时正是市场经济热潮时期,中石化计划在上海、香港、伦敦、纽约四地上市,需要研究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外国法和国际法,黄振中为了“体现我有用”,决定参加当年的国际经济法博士考试。


仅仅用了四个月边工作边学习的时间,黄振中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虽然报考的是统招统分,但在攻读博士期间,黄振中依旧没有放弃工作,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他用了3年时间按时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黄振中深谙母亲的教诲,母亲不识字,经常用家乡话和他讲,“人都是‘憋’出来的。”说到这时,黄振中嘴角上扬,笑着解释,“‘憋’和‘逼’不同,逼通常是外力,是别人给你施加压力,你可能难以接受,但是对‘憋’有不同的解读,认为是一种内部驱动力,是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


读博士那段时间是黄振中宝贵的回忆,“在读期间正好赶上中石化整体改制上市,我除了参加法律组和招股说明书组的工作外,还参加了翻译组的工作,工作繁重,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回家写论文。”博士3年,在黄振中的记忆中就是学校图书馆、中石化办公室和家三点一线完成的,只要不出差,这个习惯就基本没有改变过,在最紧张的时期干脆就把自己封闭在单位的宾馆里。


2000年,36岁的黄振中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按时毕业,获得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半年后,黄振中辞去了中石化的职务和工作,转身步入了专职律师的行列,而在当年,北京市的注册律师仅有5489人。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法学院,他的硕士生导师陈兴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沈四宝教授都希望他能将自己在企业和律师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传播给更多的法科学生,让智慧和经验发挥更大的价值。


“6年的专职律师经历、8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有企业的管理经验又有律师的实践经验,在给学生上课时肯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一席话让黄振中决定进入高校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一方面是希望能把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在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时少走些弯路,实现和社会近距离对接,另一方面高校也是自己回去充电的最好环境”,黄振中说。


拥抱变化,“头掉了也就是碗大个疤”


细观黄振中的履历,可以发现他的经历不能仅用丰富来形容,更像是在多角色体验人生。


他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努力向前走,只有做了才不会有遗憾,才会不后悔。博士毕业后毅然辞去在中石化令人羡慕的职务和工作,丢掉金饭碗去寻找或有或无的律师饭碗,就足可彰显他的决心和行事风格。


专职律师6年,再加上之前在中石化的兼职律师6年和之后回到北师大的兼职律师15年,他已经有27年的律师经验了,现在是京师律师事务所的终身荣誉主任。


在做专职律师时,他曾经参与过被称为“公安部2005年度大案”的“岳某涉嫌贩卖55.5千克冰毒犯罪案”。该案中岳某一审被判8年有期徒刑,上诉后黄振中继续为岳某做辩护,改判为2年有期徒刑。


该案当时有两个争论点:一个是携带的所谓“冰毒”是否真的就是冰毒,另一个是被告是否有“贩卖”的行为。


黄振中认为,证据在案件审判中有绝对重要的作用,法律专业过硬才是打赢诉讼的关键因素,律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检察官和法官沟通,要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当时审理该案的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都是国内著名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专业过硬,如果律师不专业,怎么与人家进行有效的交流?”黄振中说。


在指导年轻律师时,他向助理灌输的理念是,“只有实实在在做律师,尽到自己的最大的职责,才能最大程度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27年的律师经历让他接触过无数的案例,而案例教学也成为了黄振中授课的特色。在他看来,一般法理和各部门法的法理都是相对抽象的,但都是从无数案例中产生的。对于没学过法律的或者低年级的法学本科生,不能强硬灌输法理,要恰当使用一些相关的案例,这些法理可能更容易接受。


他常常告诉即将毕业的学生,做几年律师、检察官、法官或企业法律顾问,处理一些具体案件或项目后,你们再回头来看法理就可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很多法理读书时觉得没有多大用,太空泛,但学了其他部门法,接触实际案例后,会感觉法理很有指导意义。”


在法学院期间,教书育人是他的本职,但他一直奉行实践出真知。


2012年底,黄振中的工作和生活又迎来了新的变化,根据西藏自治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安排,法学院要有一个副院长到西藏自治区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为期二年。


西藏地广人稀,空气稀薄,条件艰苦,一去就是两年的时间,很多人心里没底,他想都没有多想就主动请缨挑起了重担。现在回忆起来,黄振中觉得自己胆子挺大,或许就是母亲,一个朴素而又勇敢的农民的“头掉了也就是碗大个疤”这句话一直在影响着他。


在西藏工作的两年,他只有假期能够回家,并且还要做好特殊情况随时返藏的准备。除了检察院的正常工作,他还带队参加过督办检查暗访工作、寺庙管委会检查工作、驻村工作检查等。


一次到阿里的经历让黄振中印象深刻,“阿里是西藏最艰苦的地方,去阿里的北线道路崎岖,人烟稀少,一路上基本是半无人区”,黄振中说。


他回忆,在雪山里根本看不到路的方向,路旁的护栏都被埋在雪下,司机只能依靠标识竹竿的尖尖看路,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有时候感觉车轮就是擦着悬崖边过去的,好像只有三个车轮或一侧的两个轮子在路上抓地,悬空的车轮完全依靠动力驱动把车带着向前走。


虽然司机师傅是曾在阿里当兵8年的老师傅,但为保障全车安全,随车所带的氧气他让司机师傅先吸,而自己一口都没有吸。阿里道路的危险是对人的恐惧心理的一种巨大挑战。


选择了普法这条路


从西藏回北京后,绝大多数一起挂职历练的援友都得到了提拔和褒奖,黄振中却辞掉了身上的所有职务,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


黄振中轻抿了一口茶说,“路有千千条,各选各的道。”他认为,在不同职业角色中转换,也能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价值,更能体验别人不曾体验的人生味道。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让法律生命延续得更长远。他响应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普法号召,用半生积累的资本投资成立了法律科技公司,提出“法律为本,科技赋能”,走出学校,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开展普法工作,希望依法治国能够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在他看来,普法从来不应该是让所有人会背诵法律条文,而是应该形成一种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


他认为,普法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黄振中将目光投向了小学和中学的法学启蒙教育书籍《道德与法治》,研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向低年龄段的学生教授法律知识,认为该教材中关于法治的内容还是稍显匮乏。


在他看来,普法重要的是,要分清楚受众,找到有效的形式,让他们学习自己所需要的法律常识,培养法律意识。


面对目前并不十分清晰的普法市场和普法效果,黄振中表示,或许会考虑编纂一套或若干套适合不同受众的普法书籍,“要以潜移默化、深入浅出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从普法中受益”。


他一直提倡:法治是一种文明,我们必须走向文明,而不是走向落后。我们要有法律意识,要学会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来指引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END